文艺片的困境:追求艺术价值还是票房回报?


电影《乘船而去》自上映以来口碑不俗,在观众中得到了诸如“今年看过的最真诚的电影”“中国版是枝裕和”等高度评价。豆瓣上的评分8.3分,可谓内地高分佳作。尽管如此,该片的票房表现却令人忧心,上映一周后,排片数量急剧下降,令导演陈小雨不得不通过社交平台呼吁观众“救场”,自媒体和影迷们也纷纷为之声援。但可悲的是,高口碑并未转化为票房收入。

面对这一现状,陈小雨展现出了他的坚持与无奈。他走遍全国超过25座城市做路演,深知自己的电影需要亲力亲为地推广。他坦言,这类作品在当前市场中难以立足,但他和团队还是拍摄出了这部电影。艺术片的境遇在于它们难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吸引眼球,与此同时,商业环境下院线的排片选择趋于保守,这显示出创作者、影院乃至观众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这片刻的低谷中,陈小雨并不感到绝望。尽管《乘船而去》需要面对“五一”档期的竞争和不断下降的排片,他依然看到了创作本身的价值。作为创作者,可以说陈小雨已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他将这部作品视为自己的私人记忆,即使市场反馈平平,但这份记忆无比珍贵。

据悉,《乘船而去》的成本仅为190万元,由资方与亲友集资而成。虽然目前的票房不理想,但是陈小雨对于回本依然抱有希望,他同时也期待政策补贴的到位和放映周期的延长。路演让《乘船而去》获得了一部分观众的认可,这或许就是艺术片的宿命——不以票房论英雄,而是以情感的打动和思想的激荡为成功。

事实上,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有不少高质量文艺片,但观众群体的参与度却远远不足以支持这些影片的制作与流传。陈小雨和许多同行一样,始终站在了艺术创作的最前线,以艺术家的坚持探索和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而在市场和资本的眼中,艺术片往往变成了一种奢侈的消费。

陈小雨的这场“电影party”远不只是经济层面上的盈亏,更是一次人文和情感的盛宴。在他看来,电影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艺术消费,这种消费不仅包括了创作者的投入,也指代着观众的情感参与与体验。

就如同陈小雨最后所言,对于热爱电影的人来说,无论市场环境怎样变化,无论是否背负债务,都无法真正放弃创作。而这样的执念与热爱,便是文艺片继续被创作和存在的最大价值所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