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发布《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提升民众防范意识


为了帮助公众科学应对寒潮天气,国家疾控局联合多个专业机构精心编纂了《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该指南旨在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寒潮天气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专家们基于科学研究和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的重点人群提出了详尽的防护建议,确保公众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由五个主要部分构成,包括寒潮的基本概念、健康风险、重点防护人群、寒潮气象预警信息以及寒潮预警分级防护措施指南。其中,对寒潮的定义以及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人体多个系统的潜在健康影响进行了详细介绍。

重点防护人群主要包括三类: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以及老年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指南中还特别提出了寒潮气象预警信息的普及教育,指导公众科学理解寒潮预报和预警信息,并按照《寒潮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的规定,对寒潮预警信号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说明,以帮助公众做出适时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在分级防护措施指南中,根据预警信号的不同级别,为重点人群提供了具体的、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建议。例如,当发出寒潮黄色预警信号,提醒人们增加衣物,减少外出;当升级至红色预警信号时,则建议除必要外出工作外尽量待在室内并保持房间温暖,避免因气温骤降引起的健康问题。

《指南》指出,气温的迅速下降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和呼吸频率加快,极易引起如冻疮、关节炎疼痛、呼吸系统疾病加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问题。另外,这种天气还有可能加剧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因此,《指南》强调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和实施的紧迫性。

总的来说,《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是国家疾控局对寒潮带来风险的权威回应,也是对公众健康的负责任的保障。它的发布和普及对提高社会整体的灾害预防和健康保护意识具有重大的意义。公众应积极学习和遵循指南中的建议,做好自我防护,确保冬季健康安全。

相关新闻